走出5分鐘生活圈 與餐廳合作社區暫託 讓護老者被看見
映麗 (69歲)是一名獨力照顧者,自丈夫十年前確診認知障礙症開始,生活變了調子,「他患病後擔心我會離他而去,所以不讓我外出。」映麗說。從前她可以一個人外出逛街、湊孫,後來只有五分鐘生活圈,「我不喜歡這樣,晚上會默默流淚。」 一人的障礙,卻是二人孤單。
本處「角落休息暫」長者社區暫託服務聯同地區中的餐曝打造照顧者茶室,可暫託認知障礙長者,由義工陪同進行認知訓練,為照顧者騰出喘息空間。訪問那天,映麗攜同丈夫到暫託的茶室,替他點一杯奶茶,「現在他忘了自己喜歡的食物,要從旁提醍。」她拍拍丈夫的肩,說聲再見,甫出茶餐廩,兩眉間流露出從容與自在,她就像一片雲,輕不着地。
丈夫患認知障礙症 望妻子寸步不離
筆者問映麗:「那你會利用這兩小時來買菜嗎?」她斬釘截鐵地說:「當然不會。平日較少機會可以來這裏行逛,我不會用來買菜的啊!」她不作掩飾,直話直說,尷尬一笑,然後又說 「我其實很喜歡逛街。」她走進日本12元店,買了做手作的花卷和可愛的小兔襪子,如孩子般向鏡頭展示戰利品。我們笑言她像去旅行似的。她又到時裝店行逛了一圏,左挑右選,但說只是光看不會買,「因為他(丈夫)會問我穿新衣要往哪裏去,又會說丈夫生病了,作為妻子退怎能夠穿得花枝招展,所以我通常只穿舊衣。」她坦言丈夫平日沉默寡言,不過生氣時便會說些氣話,惹得她非常生氣。「不過,他從前不是這樣。」
護老者心情焦急 患胃酸倒流
她坦言十年前丈夫患上認知障礙症,她就鮮有一個人逛街的機會了。映麗說丈夫中風後仍然很獨立,喜歡自己一個人到公園散步,但患上認知障礙症後卻缺乏安全成,變得很黏人,也不喜歡外出。「有時候我到樓下買點東西,他也打電話來催我回去。」 有次與兒子外出,丈夫打電話來嚷着要她趕回家, 「他說身體不舒服,我趕着回去。誰知,當我回家後,他說疼痛的地方跟剛才所指的不同,我便知道他說謊了。」映麗很生氣,「起初我真的不適應。」 她坦言丈夫的 「奪命追魂call」讓她時常球到焦慮不安。當另一半的世界餘下自己,甜蜜背後也附帶 一份承載別人生命沒有退路的壓力,「我開始想,如果我也腦退化了,那他怎麼辦了?」她所思所慮,還不是自己。
「以前我200磅,無法想像吧!」映麗笑言。現在的她,身型嬌小瘦削。幾年前,她患上胃酸倒流致喉嚨不適,大半年不能進食,以麥皮代飯。「因為心情太焦慮,有時候丈夫發脾氣,說難聽的話,我又會生氣得睡不着。」她說。筆者問她最憂慮的是甚麼,她回答說:「我擔心丈夫胡思亂想,擔心我會離他而去,我憂慮他有這種想法。」比起生活上的照護,映麗更關心丈夫的內心。筆者又問:「那你如何安慰他?」映麗說:「不能用說話安慰他,唯有用行動證明,寸步不離。」就造樣,她把自己愈變愈小,活在一個袖珍版的世界,還有誰看得見?
調査:三成護老者自評 壓力非常高
映麗其實很深愛丈夫。訪問那天,她煮了 碗麵作午餐。筆者問:「你會煮丈夫還是自己愛吃的食物?」她不假思索,說:「煮他愛吃的,他喜歡吃麵。」筆者追問:「那你呢?」她說:「我們一碗麵兩份吃。」午飯過後,我們外出拍攝。丈夫駕着電動輪椅,一往無前,沒想到映麗的步速也能跟上輪椅的速度。她笑言是經過兩年的訓練,「我起初跟不上,但如果我太慢,他會發脾氣。哈哈,他喜歡自己行快啲,但我會擔心他。」作為護老者,就是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腳步跟上對方的步伐。
本處去年發布「社區暫託服務調査」,以問卷形式訪問499名護老者,發現當中逾四成護老者為獨力照顧者;逾三成人自評照顧壓力逹8至10分,屬「非常高」 經常烕到 「容易疲倦」丶「容易發脾氣」及「持續烕到緊張」。而 「長期獨力照顧」 是護老者主要壓力來源,日常中未能安排其他人手「頂替」照顧家人工作。
映麗有兩名兒子,一位兒子已移民外地。她亦甚少與兒子分享照顧上的壓力,「一來他們不懂得處理,亦不想增添他們的壓力,他們有自己的家庭,有自己的生活。」護老者的難處的確難以言喻,當中的繁瑣、相處中 「芝麻綠豆」的磨擦,不是無法解決,而是無處申訴。理性明白,但心裏難受,在日子中一點一點地積累,便成為焦慮。正如映麗所言,「我不是覺得生活中缺乏休息的時間」,她在家中協助丈夫分藥,煮一頓飯,其餘時間她可以坐下來休息,做手工;但休息不等同喘息,護老者需要 個空間放下另一個生命,找回自己生活的節奏。
接觸護老者服務 夫婦一起改變
事實上,在社區中有很多隱蔽的護老者,一來他們會認為照顧家人是一己之責,不會主動求助,二來對社區資源缺乏認識,未曾接觸社會服務。2018年,映麗一次到本處樂暉傲創(長者地區中心)欲借輪椅而接觸護老者支援服務,也對認知障礙症有更深的認識,明白丈夫性情轉變是其病症之一。「我現在明白他不是故意惹我生氣。他難以改變,唯有我調整自己。」映麗說。她續說,「以前我 個人面對所有事情,不開心會獨自默默流淚。現在加入長者中心,無論發生甚麼事情,我都可以找社工傾訴。」
現時她會攜同丈夫一起到中心,二人在不同活動室中各自參與活動。對映麗而言,這是最舒適的距離。丈夫從前萬不情願到長者中心,也不願跟陌生人聊天,「後來無論我往哪裏去,都跟他在一起。現在他也變得輕鬆了,社工跟他搭訕也願意回應幾句。」丈夫對妻子多了信任,內心烕到踏實,也努力走出自己的舒適圈,「我們二人都有改變。」映麗說。
" 計劃邀請屋邨附近的商戶幫忙,利用店舖閒置空間『暫託』"
「角落休息暫」:減低護老者陪同長者外出的障礙
雖然護老者長期受壓,但調査發現逾九成人未曾使用社區暫託服務。本處 「護程」社工陳詠詩(Ceci)分析箇中原因,「從調査可見社區暫託的需要,奈何坊間暫託服務申請及輪候時間長,加上地點、時間、形式上未必能對應護老者的需要。所以我們一直努力構思服務形式如何增加護老者生活上的彈性。」而商社合作模式的 「角落休息暫」正是能夠填補服務的空隙,「計劃邀請屋邨附近的商戶幫忙,利用店舖閒置空間『暫託』,有義工陪同長者做認知訓練,享用下午茶,減低護老者陪同長者外出的障礙,也為護老者爭取喘息的襪會。」現時 「角落休息暫」擴展至觀塘區,期望有更多義工、商戶願意加入服務,擴展至其他區域,讓各地區的護老者能夠受惠。
映麗與本處「護程」社工陳詠詩 (Ceci)
有受訪的護老者表示憂慮家人不適應坊間的社區暫託服務。「其實,我們都花了不少心思。」Ceci說,「我們明白一些相對不獨立的長者,就像小朋友初上幼稚園,與護老者分開並非易事。所以,我們會邀請護老者起初陪同參與,了解情況,同時可以安撫長者。」而且每一位義工必須至少接受兩節培訓,培訓內容亦見廣泛,包括與認知障礙症長者相處的秘訣、急救以及緊急應對處理的知識。「而義工亦充當另一個角色,除了告訴護老者其長者的情況外,與護老者言談間亦會鼓勵對方自我關顧。」
訪問那天,我們到了餐廳,映麗與其他老友記打聲招呼,拍拍丈夫的肩膀便離開。她說:「不用擔心,他開始習慣了。」商社合作,就是希望能促進社區、義工、老友記之間的連結。Ceci補充:「當映麗的丈夫願意與人接觸,她也無需再擔心丈夫烕到孤單。」映麗說其實攜同丈夫外出絕不輕鬆,「但眼見他比從前開心,那我便付出多一點。」同時,她學會愛自己多一點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