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 28/02/2020
新一年財政預算案以「撐企業、保就業、振經濟、紓民困」為重點,提出多項措施支援企業資方,惟對置身水深火熱的基層市民協助不足。本處現就預算案的建議,提出以下回應和意見:
一、派現金宜簡化申領手續
政府擬向每名合資格人士派發一萬元現金以紓解民困;惟按照財政司司長預期,最早要到暑假才能發放,遠水不能救近火,無助紓緩現時疫情下市民因失業或收入銳減所面對的經濟壓力,故期望政府能簡化派發程序,另闢有效途徑讓非華語港人(特別是少數族裔人士)盡快接收申領資訊並作出適切的派發安排,讓市民盡快獲得支援。
二、正視基層市民生活困難
在經濟下行及疫情影響下,香港經濟雪上加霜,失業情況惡化,首當其衝的必然是基層市民,惟預算案並無作出前瞻性措施,故本處建議:一、短期內提升失業和就業不足人士的現金津貼,以及放寬在職家庭津貼的工時限制;二、中長期研究失業援助計劃,帶頭或資助民間機構開拓就業機會,避免更多市民墮入綜援網。
預算案提出正領取政府福利金的市民獲發「雙糧」、公屋戶免租一個月,但租住私樓的基層市民(如劏房戶、天台戶等)卻無法受惠,建議政府發放特別援助金如水電費、私樓租金等津貼,以解燃眉之急。特首早前公布了十大紓困措施,惟預算案對當中提及的劏房租務管制及租金津貼措施「零着墨」,本處促請政府盡快落實有關措施,以解基層市民的住屋困難。此外,政府可優化現行的援助計劃,如增加對食物銀行的援助及放寬申請限制、擴濶書簿費津貼及學費減免等計劃,既可節省建立新機制的行政成本,又能為有需要人士提供實質幫助。
三、基層醫療的預防與教育工作
預算案提及將預留開支,在六區成立地區健康中心,其餘11區則先設立規模較小的過渡性「地區康健站」。現時地區健康中心的工作,主要是提升市民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及為長期病患者提供社區支援,卻沒有針對預防和教育工作,本處認為政府應撥備資源加強健康教育及「治未病」,長遠來說減輕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。
四、長者支援需更完整規劃
預算案建議增加3,000個體弱長者家居的照顧服務名額,並向身體機能中度或嚴重缺損長者發放1,000張社區照顧服務券,雖然政策方向正確,但必須強化相關服務配套,包括相應的服務單位、設施、人力資源等,才能令長者得到合適和達標的服務。
五、其他建議
- 支援照顧者提供適切照顧:在疫症肆虐下,提供訓練與照顧的社會服務單位(如長者日間中心、長者鄰舍中心、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等)需要關閉,以減低社區感染的風險。不少服務使用者整天留在家中,由家屬照顧。然而,不少基層市民為了長時間照顧家人,被迫放棄工作機會,令生活更趨困難。又因學校持續停課,不少家長既要上班,又要照顧留在家中的幼兒或兒童,實在需要額外支援。本處認為財政預算應該設立對應的津貼,扶助這些家庭應付當下的生活難關。
- 增撥社福資源,共同抗疫:疫症期間,不少院舍服務、緊急住宿服務仍然維持運作;然而防疫物資嚴重缺乏下,緊守崗位的前線同工面對着沉重心理壓力,防疫裝備的不足,社福機構亦難以為員工提供足夠保障。雖然社署曾向各資助服務單位發放特別津貼,但現時防護裝備和消毒用品價格浮動,難以購置,為此,本處建議政府應承擔統籌角色,為社福機構搜羅和添置防疫裝備,讓單位、前線同工在有保障的工作環境下提供服務。 此外,社福機構轄下不少非資助服務(如自負盈虧計劃)的營運在疫情下受極大影響,若疫情持續,相關服務必定會因營運資金不足而難逃終止服務的厄運,最終亦會直接影響正接受服務的社群。 因此,本處認為政府應提供緊急援助金,讓相關服務渡過此疫。
結語
今年度的社會福利預算開支為1,150億元,表面上多於去年的972億元,但綜觀近年預算案,社福的預算開支佔總預算的比率逐年遞減,由2018-19年度的16.53%,減至今年度的15.73%。隨着人口老化、經濟下行、失業率上升,社福開支只會持續增加,政府宜深入了解基層市民的真正需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