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 15/05/2021
新冠肺炎疫情下,青少年的上課模式和生活方式出現重大轉變。不少家長反映青少年比以往花更多時間「打機」,或一邊「打機」、一邊上網課,擔心影響他們的學習表現,並觸發親子衝突。有見及此,香港基督教服務處以網上問卷方式,訪問了逾2,000名中小學生及1,100多名中小學生的家長,探討青少年在疫情影響下的「打機」行為及家長在當中的壓力。
調查於2021年2月至3月進行。2,020名受訪中小學生當中,超過一半表示在疫情期間用多了時間「打機」,而且年級越高,情況越普遍——受訪的高中學生有68.6%回答用多了時間「打機」;初中生(中一至中三)有64.3%;高小學生(小四至小六)則有53.2%。
表示用多了時間「打機」的受訪學生中,七成半(75.7%)稱為了減壓,超過七成(71.9%)覺得生活很悶而「打機」,近六成半(64.5%)認為自己「打機」有出色表現;亦有五成(50.5%)認同「打機」是因為不想面對現實生活的不快。上述數字反映青少年藉打機得到喘息空間、樂趣和自信。我們亦發現,「打機」行為與青少年的學業壓力、家庭關係及社交聯繫息息相關。
香港基督教服務處「網開新一面」網絡沉溺輔導中心主任鄧震宇表示,從前線服務經驗看到,青少年沉溺「打機」只是表面徵狀,他們正面對成長挑戰,透過「打機」去滿足需要。疫情的出現,更促使一些本身面對著不同困難、未能找到出路的青少年,進一步投入「打機」。
家長方面,在1,140名受訪者當中,近六成四(63.9%)因為子女多了時間「打機」而感到有壓力,當中近60%家長表示,不理解子女「打機」是為了減壓及逃避現實生活中的不快,反映家長或未能充份明白子女「打機」背後的需要。
另外,表示因子女在疫情期間多了時間「打機」而感到有壓力的家長中,有七成多(73.9%)曾經邀請子女一起進行休閒活動,不過只有一半家長感到和子女的關係更親近。
個案分享
- 陳女士與兒子相依為命。在疫情期間,兒子由上實體課變為網課後,有更多時間留在家中「打機」。她不只擔心兒子的學習進度,當見到兒子因「打機」而變得情緒高漲,不知如何是好,令她倍感困擾。後來,她主動邀請兒子談天,又一起進行戶外活動,讓親子關係更加親密,家庭氣氛更加輕鬆,陳女士心情亦好轉。
- Eric正就讀職專文憑二年級。他表示,網課期間,老師會透過錄影、錄音等讓同學有機會重溫學習內容,但教學方式較為單向,而且時間較實體課縮減,老師講解較為簡短,故此Eric感到學習相當吃力。他除了以「打機」來減壓外,亦嘗試找尋其他選擇,如學結他和參與義工服務,透過網上交流平台,協助低年級的同學掌握學科內容。
建議
世界衛生組織在2018年把「遊戲障礙」(gaming disorder)列為精神疾病,引發社會許多討論。然而,本處的調查結果顯示,青少年的「打機」行為背後隱藏著不少「訊號」,不能單以病態角度去理解。
為此,香港基督教服務處「網開新一面」網絡沉溺輔導中心主任鄧震宇建議:
1. 家庭齊關懷 支援要加強
「打機」只是青少年面對成長挑戰的一種表徵,可是香港缺乏恆常服務去支援沉溺「打機」的青少年及其家長,建議政府增撥資源,為青少年及家長提供適切服務,並加強大眾對「打機」行為的理解。
2. 親職不容易 需要互了解
鼓勵家長不要只專注於子女「打機」時間的長短,而是透過溝通,促進彼此了解,進而明白子女「打機」背後的需要,處理其成長困擾;同時亦要讓青少年明白家長自身的壓力,一同面對和找尋出路。家長可以與子女進行多些家庭活動,重拾親子間的快樂,例如一起烹調美食。
3. 打機無問題 平衡找出路
鼓勵青少年認識自己,增加生命裡的可能性,例如當遇到不快或困擾時,除了從「打機」滿足需要,亦可找朋友傾談;感到生活苦悶或沒有發揮空間時,亦可嘗試學習有趣的新技能,如音樂或手工藝,從中發掘自己的特質和才能。
傳媒查詢
-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「網開新一面」網絡沉溺輔導中心--主任--鄧震宇先生(電話:3586 2356)
- 企業傳訊幹事(新聞)--王思敏女士(電話:2731 6263)